千年古镇绽新颜!原武镇成功入选河南省“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门户网站 pysfq.xinxiang.gov.cn 时间:2025-08-21 14:03 浏览量:

日,河南省民政厅公示了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原武镇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显著的当代建设成效,成功入选。这座跨越千年时光的古镇,再一次以文化之名走进公众视野,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

图片

一、千年沿革,历史厚重

原武镇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原地区编年史。其地名意蕴深远,“原”指广阔平原,“武”喻指“逐鹿中原”,自古便是战略要冲。据《原阳县志》等史料记载,早在秦宣公五年(公元前671年)就已置原武县,至今已有近2700年历史。

这里曾是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西周至春秋短短96年间,就有八次诸侯会盟于此,赫赫有名的“践土之盟”“衡雍之盟”“扈地之盟”均发生在这片土地,见证了早期中国的盟誓文化与政治博弈。其后历朝历代,原武的行政建制屡经变迁,曾称扈、卷县、原桓县、原陵县等,或设县、或置郡、或降镇,直至1950年与原阳县合并。每一次名称与隶属关系的变更,都是时代留下的烙印,清晰记录着它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生命历程。

二、文脉赓续,古迹璀璨

悠久的历史为原武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镇内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保单位七处,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起了千年文脉。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所建的玲珑塔。此塔位于原善护寺内,为六角形楼阁式砖塔,原高47米,现存12级,高约34米。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地震战火,塔身倾斜仍巍然屹立。其建筑时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69年,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技术的珍贵实物,被誉为“世界第一斜塔”,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原武城隍庙,是豫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官式建筑群,同样是国保单位,其建筑布局、木雕、石刻工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此外,汉丞相周亚夫墓(柏林冢)、关帝庙、五龙池、衡雍城遗址等众多古迹散布镇域,无声地述说着往昔的辉煌。镇内还留存有原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为这座古镇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三、非遗流芳,民艺生辉

深厚的文化不仅凝固于建筑,更活跃于民间。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武盘鼓”是其杰出代表。据传源于唐代,声势浩大,节奏激昂,尽显中原人民的豪迈气概。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东娄庄村传承千年的花轿婚俗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它们共同构成了原武鲜活的文化生态,是古镇生命力生动流淌的体现。

四、当代奋进,古镇新颜

步入新时代,原武镇在守护历史根脉的同时,奋力谱写发展新篇。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滢逸木业、老鼎丰食品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原武工业园区正积极融入“中原农谷”战略布局,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作为“原阳大米”的发源地,农业基础稳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G327、京港澳高速沿线高标准绿化成效显著,弱电入地、污水管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成功创建“河南省卫生乡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防返贫监测机制健全,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三通一规范”建设让村庄更美丽、百姓路更宽。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多所学校、幼儿园完成新建改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镇卫生院年门诊量超3万人次;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养老、医疗参保率稳步提高,敬老院完成升级改造,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五、继往开来,续写华章

成功入选“千年古镇”,对原武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与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原武镇将以“千年古镇”品牌为依托,充分挖掘整合以玲珑塔、城隍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以“原阳第一个党支部”为代表的红色教育基地,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未来,原武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乡村旅游等新经济业态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原武,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镇,正以其厚重的底蕴、开放的姿态、奋进的精神,描绘着一幅“古今交融、景美人和、产兴文盛”的瑰丽画卷,期待与八方来客共赴一场千年之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