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归来的“太空水稻”,在赵建华米厂的培育基地里“安家”,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呵护,首批种下的500粒“水晶3号”种子已经“满月”,北京市方圆公证处,送上了一份“厚礼”。
7月29号,一份来自北京的快递送到了原武镇干部赵学堂手上,打开来看,是一份加盖钢印的公证书,公证书中详细记录了原武镇将1500粒“水晶3号”稻种送上太空并顺利返回的详细过程。种子编号、升空时间、返回时间、谁运送的、谁开仓取回等信息均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被详细记录,就像给新生儿办理出生证明一样,这份公证书正是原武“太空水稻”的身份证明。
历时一个多月,种在培育基地里的“太空水稻”已有30公分高,原武镇农办的工作人员每天会到地头观察稻苗的长势,随时浇水、除草。
“播种时比普通水稻晚了20多天,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稻苗已过了分蘖期,长势正常。” 原武镇主任科员赵学堂说,尽管有个别种子没有发芽,但仍在水稻种植发芽率正常值以内,他们会时刻记录稻苗生长情况,期待这些“太空水稻”能给原武稻米产业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