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排头兵,平原示范区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抢抓郑新融合发展机遇,牢牢依托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坚持创新思维、主动作为,在谋划上超前一分,在安排上先行一步,在实施上及早动手,全力开创城市建设工作新局面。
找准定位超前谋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当好郑新融合桥头堡,打造新乡发展增长极”的要求,平原示范区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恳谈会,共谋郑新融合之策,共商平原示范区发展大计。通过讨论,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郑新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上来。
平原示范区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凝神聚力、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准确把握示范区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所处战略方位,找准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郑新融合大趋势中的功能定位,精准把握市委、市政府对平原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全力规划建设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城、新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同时,平原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精益求精,准确把握“一尊重、五统筹”的基本思路和打好新型城镇化“四张牌”等的深刻内涵,突出“高、精、美、特”要求,委托国内知名机构全面开展示范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推进郑新融合,重点推进有利于示范区特色塑造、空间优化、功能提升、方便生活的相关规划。在已完成10余项专项规划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城市建设有规可依。在坚持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坚持“三个围绕”,即围绕省市工作部署、围绕主城区、围绕重点项目超前谋划城市建设项目。
2018年,平原示范区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十九大及中央、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载体,以高水平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为原则,全力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法治城”大文章,将平原示范区打造成郑、新两地宜居、宜业、宜商的卫星城。
拉高标杆完善功能
以宜居、宜业、宜商为目标,依托大郑州,平原示范区科学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将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确定为高端商务居住区、新型产业发展区、教育科技创意区和健康休闲宜居区4大板块,并依托黄河建设沿黄观光休闲农业区。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建设后招商”的三先三后原则,平原示范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坚持“以水润城”,做足水系大文章。结合环境治理攻坚战,通过开发水源、加强水系连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水系连通、保护水质等措施,全速推进以凤湖为中心的“5大湖泊、80公里水系长廊”建设,打造富有灵气、活力和动感的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坚持“以绿荫城”,做精绿化大文章。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引进国内知名园林绿化企业,依托水系、游园、交通长廊、城市绿地,坚持拓展思路、自加压力,精心挑选北方适宜树种,打造一路一品、一园一景、三季开花、两季结果、四季常绿、雅俗共赏的视觉效果。
平原示范区坚持“以文化城”,做深城韵大文章。用好宰相之乡历史文化资源,注重突出黄河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面向全球招商建设原武风情古镇,发掘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独特魅力,把文化元素植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传承历史渊源,讲好城市故事,让城市有故事、有品位、有底蕴、有厚度。坚持“以业兴城”,做强发展大文章。围绕城市规划、城市定位,围绕策划的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开放招商上狠下功夫、善出实招,着力把发展优势和潜能转化成产业和生产力。重点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盯紧平原医院、平原中学、社区安置、河南财经学校等民生项目建设,保障群众宜居;加快建设华兰生物、金水电缆、中兴科技等高科技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尽快建成达产,确保群众宜业;加快金融小镇、原武风情古镇项目的筹备落位,盘活示范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宜商的良好环境。
平原示范区坚持“以法治城”,做优法制大文章。成立专业市政管养公司,提升市政管养水平,确保路平、管通、水美,通过“环凤湖万人健步走”“凤湖龙舟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强化人们的秩序观念和公德意识,倡导文明礼让、文明出行的良好风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社会氛围,精心打造环境整洁、秩序优良、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让城市建设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创新机制强化保障
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的机制保障。平原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破解发展瓶颈,全力保障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发展。
平原示范区创新投融资模式,先后成立两家投资平台,创立红土创业基金,发行城市债券,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城市建设“造血输能”。广发“英雄帖”,不拘一格揽人才,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在示范区就业、定居,力促研发中心在示范区落户。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改革,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力推行体制机制改革,人员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线倾斜,薪酬向创业者和担当者聚集,让干劲在改革中迸发,让效能在放活中提升,让业绩在创新中累积;建立“激励约束、容错免责”机制,为干事创业者加油,为担当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