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安全知识

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门户网站 pysfq.xinxiang.gov.cn 时间:2014-05-15 00:00 浏览量: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常见的灾难性天气有哪些? 

主要有台风、暴雨、雷电、寒冷、冰雹、地震和高温等。

3.如何应对暴雨?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对城市交通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应急措施:

(1)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者堆砌土坎;

(2)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掉入地坑、沙井等;

(4)驾车经过深积水区,应尽量绕行。

4.如何应对雷雨天气?

雷雨天气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如果放电击中人员、建筑物或者各种设备,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措施:

(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2)关闭家用电器,拉开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

(3)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如果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在低洼处躲避,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

(4)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

(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

(6)如果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靠紧,以防被雷电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

(7)雷雨天气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

(8)对被雷电击中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

5.如何应对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应对措施:

(1)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

(2)地震发生时必须沉重冷静,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时,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分享: